足以擊落直升機家長的科研報告:讀《生個孩子吧》

記得懷著女兒澄澄在醫院待產時,子宮規律性收縮帶來的陣痛持續推我走進一段重複的旅程:往山上爬、往山下走,然後再上山下山上山下山……那刻我想,真要佩服生兩個或以上媽媽們的勇氣啊──生頭胎時經歷過這磨人的過程後還願意再生?

IMG_2279

生養孩子成本龐大

在香港,很多夫婦選擇只生一個孩子,或者乾脆不生,有調查指最主要的原因並非「不想生」,而是「不敢生」:要花好多錢栽培,要付出時間放棄自由照顧孩子,社會那麼亂房價那麼貴學校那麼填鴨當父母又要擔心……全都是龐大的成本。

以經濟學角度來看,人們的選擇正好說明了「生孩子」這活動並不符效益:投入耗費巨大,回報成果卻不理想。當然,我們會訴諸情感,說甚麼生命是無價不能以金錢考量有孩子的好處,甚至暗暗以為拒絕孩子的人是不願付出的自私;但是,經濟學卻幾乎滲透現代生活的每一環節,也就是說,你不能忽現現實,正如你難以漠視吃飯等生理需要一樣。

IMG_2795

至於我,雖然已忘記生產時的痛楚,但每分每刻忙於應付我的「高需求寶寶」──半夜裡被喊聲吵醒千辛萬苦哄她睡以後竟然在15分鐘後再度哭鬧──再多生個寶寶的話我要發狂了。

所以,當知道有經濟學家著書立論指多生幾個孩子是很划算的交易時,我很有興趣知道,理性思辨的人在這方面可以提出怎樣的理論呢?《生個孩子吧──一個經濟學家的真誠建議》(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–Why Being a Great Parent is Less Work and More fun than you Think)內裡提出的論點很多是反直覺,而且論述的數據也略嫌冗長沉悶,但他的主張同時也很刺激有趣。

相片 7-10-13上午08 55 51

父母努力將會煙消雲散

作者布萊恩‧卡普蘭(Bryan Caplan)向一心要讓孩子贏在起點的父母們挑戰式宣告:「如果你自認是在給小孩一個好的開始,可能你是對的。但你的錯誤是,相信這個開頭會延續一生。等到你的小孩長大,你的鼓勵和嘮叨的影響可能大部分都會煙消雲散。」

這番話實在直接擊倒在孩子頭上低空監視盤旋的「直升機家長」:今天我不惜代價地為孩子摒除障礙、解決問題、訓練好習慣、培育優良興趣,就是相信,未來的贏家會是從父母身上得到最多幫助的人;你竟說我這些努力在明日會消失?這是在開甚麼玩笑?

IMG_3845

一個老掉牙的辯論問題又再重現:人的一生幸福是取決於天性還是教養的力量?(Nature vs. Nurture) 作者引述大量行為遺傳學(behavioral genetics)的文獻研究結果,比較同卵雙胞胎和領養家庭的兄弟姊妹,在身高、智商、收入和態度等特徵,以找出基因和父母教養在一個人身上的影響有多少。

教養影響逐漸淡出

父母辛勞教養孩子,為的是甚麼?作者提出一系列父母的願望清單:健康、智力、快樂、成功、品格、價值觀。作者指出,多項研究發現,父母對於孩子長大後的壽命、智力、快樂、成績、收入、責任感、犯罪行為、政治觀和宗教選擇,其影響都是很小,遠不如基因的力量。

沒錯,我們目前眼所見的父母都大大影響子女的習慣和行為,亦有大量商家宣傳早期教育可以「開發甚至提升孩子的智能」,催逼家長們大灑金錢投資其中 。

IMG_7273

作者卻說:「父母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,但是對於小孩是否能得到最好的,教養的影響卻是出人意外的小。雖然這個發現對人類的消費而言似乎太危險,但是對父母和小孩來說都是好消息。」這鬼扯的論說跟現實很有衝突矛盾吧?

要注意的是,研究集中找出教養對一個人的長期影響,也就是以十年以上計算的事。作者表示,教養對孩子有無可否認的短期影響,但長期來說,這份影響會逐漸淡出,例如:在孩子四至六歲時教養對智商(IQ)的作用是很明顯的;但到孩子長大至十二歲時,父母對其智商的影響就了無痕跡。

IMG_6855

為子女作痛苦犧牲有必要嗎?

這麼說是基因決定一切嗎?難道作者是宿命論者?作者本身育有三兒,當中有一對同卵生雙胞胎,作為爸爸的他發現,雖然他們基因相同,但興趣和個性依然有不一樣的地方。在基因和教養以外,他提出另一個決定人生的推手:自由意志。因為每個人不盡相同的決定和行為,與環境互動後,得出千變萬化的獨特人生歷程。

「相信教養的力量,會促使父母為孩子做出種種痛苦的犧牲,而且想到再生一個就怕……今日的典型父母不切實地膨脹了養孩子所需的代價,總是沒必要地窮緊張,也忽視了更多孩子的長遠利益。」讀到這兒,我有點汗顏:因為自己也是這些「窮緊張」的新手媽媽啊。女兒出生的頭一年,為了照顧孩子的需要,我好像要不停地付出精力、犧牲睡眠時間,沒日沒夜昏頭昏腦,自己的吃喝拉睡與日常興趣都變成奢侈品般……但依然搞不定這小娃兒,是多麼的挫敗!

嘿,即便如此,我的小公主現在不也還好端端的長大?現在澄澄已經會走路,我也學會放手更多,有多點自己的時間,感覺比之前輕鬆多了。所以,我很同意作者這個觀點:「你在輕鬆育兒的同時,並不會危及孩子的未來,因為孩子的生命力比我們所理解的還要強得多…你不需要遵照超級媽媽或超級爸爸那種累死人的標準過活,反而應該用你覺得舒服的方式養育小孩,而且不用憂慮。」

IMG_7241 - 複製

孩子的感謝

作者提出,即使你以為自己是差勁的父母,只要給予孩子一般的環境,孩子長大後也可能不錯的。原來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努力和投資,並不能令家長願望成真,那是不是隨便對待小孩當豬養也可以?

放棄控制的幻覺以後,作者引述研究結果指出,有一樣東西可以突顯教養的力量,也是一份爸媽可以給子女持久的餽贈:孩子對父母的觀感和童年的記憶。用慈愛和尊重養育小孩,享受現在一起的時光,就是經營一輩子的關係;孩子們長大後回想時都會感謝你。

IMG_4030

「我不否認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含辛茹苦。我反對的是這個大眾普遍抱持的成見,亦即孩子與快樂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。」作者身為經濟學家,主張父母可以比原先計劃生更多孩子──因為成本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,生孩子變相是「便宜」了,不也就多多益善嗎?

有兒有孫是最美妙的事

而且,作者認為,到六十歲時,你很有可能想會有很多兒孫圍著你轉,要達到這一步,生多些孩子可以提高孫子出現的機率。書中其中一章很有趣,名為《想抱孫的祖父母的自私守則》,其中一項奉勸長者們:「扮演從天堂來的親戚能為你的孫子鋪路,讓他來到世上。」天堂來的親戚在後輩育兒方面,只給予協助,但絕不干預──就是安靜等候子女們有需要向你求助時才出手。我想,假若香港政府真要決心鼓勵生育,應該向所有潛在祖父母派發一本這樣的守則。

IMG_6091

這本書的文字語調很務實,描述大眾心態和社會趨勢時一語中的,有時讀起來不禁莞爾一笑。當中作者對生育科技和基因工程的看法,我是非常不同意的。不過,他的倡議也提醒我:在「母親」這個身分以外尋找自己的樂子,是無需感到罪疚的。無論孩子多小,生命自有其軌跡,爸媽要學會適時放手啊。說到底,孩子和我們的一生,都是在那位生命主的手中。

「如果你認為孩子的未來掌握在你手中,並且一味地做『任何對孩子最好的事』,那麼一個小孩就足夠毀了你的生活。可是你一旦同意,孩子的未來大部分取決於他們自己,並記住你的快樂也是重要的…也許不久之後你將感到孩子是你所遇過最美妙的事。」

我想,我正開始體會,澄澄的出現,在我的生命裡是何等美妙。

IMG_3771

(延伸閱讀: Te-Ping Chen/The Wall Street Journal, “Hong Kong’s High Cost of Living Deters Would-be Parents“;  Carolina A. Miranda/ TIME, “Childfree Adults are not ‘Selfish’“)

Author: 蘇小菲

挺著大肚子還樂於東奔西走的記者媽媽,她的世界在女兒出生後翻天覆地,毅然辭職歸家糊里糊塗當上全職媽媽,開展五味雜陳的「頭等艙」育兒生活。

Leave a comment